联系人:王经理
手 机:400-030-8005
电 话:400-030-8005
地 址: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凤凰园一路普能科技园4层
“一脚踏三省,鸡鸣黔桂闻。”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在历史上为百越聚居的地区,因其地理交通位置而有着“百越襟喉”之称。它地处湖南、广西、贵州三省交界的莽莽群山中。这里地形绵延起伏,山岭纵横,巍峨耸立,造成了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的环境形态。通道有侗、汉、苗、瑶等多民族居民,从事农业耕作生产,其中侗族所占人口比例最高,约达78%。
通道西南9公里的双江镇芋头村,依山傍水,三面环山,因其位居的形状像山芋头而得此名。芋头侗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,建筑群因山就势,结构造型具有典型的侗族风格,其中鼓楼、门楼、芦笙场、古井、凉亭、萨岁坛、古墓葬群、民居木楼及青石板驿道一应俱全,且保存完好。
古寨里有芋头廻龙桥、牙上鼓楼、龙氏鼓楼、田牛鼓楼、芦笙古楼等等,被评为首批中国景观村落。芋头村不仅是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,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,还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,同时“芋头侗寨古建筑群”还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芋头村落古朴沧桑且弥漫着独特的侗乡生活气息,村民住的吊脚楼、穿的侗锦、喝的油茶、吃的合拢宴、唱的侗戏、打三朝、闹春牛等民俗活动,处处彰显侗族非遗魅力,丰富多彩的侗族文化艺术,吸引国内外游客,被旅行人喻为“诗的家乡,歌的海洋”。
芋头侗寨中至少有4口明清古井,可能和大家印象中的井不太一样,由于山水丰富,所以这里的井大多都是一个蓄山水的池子,不用往下深挖。龙门下有口乾隆古井,建于乾隆五十六年(1791年),井水至今甘冽可口,可以直接饮用。据说村中长寿老人多,也和井水优良有着密切的关系。每天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游客,都可见到一百多岁高龄的杨远绅老人,她面色红润,耳聪目明,腰不弯,背不驼,脚脚灵便。她天天在自家门前摆摊做生意,卖自己加工的茶叶、蕨菜,成了芋头侗寨的一道风景线。
1913年2月,杨远绅老人出生在双江镇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,不到15岁时,就来到芋头村做童养媳。洗衣、做饭、打扫、喂猪......先后生了8个孩子,4男4女,日子过得非常艰辛。儿子说:“小时候,我半夜醒了,总看见母亲还在弓着身子织布,她总是干活到深夜,没睡过整宿的觉。”丈夫体弱多病,她便用羸弱的肩膀撑起了生活的重担,将几个子女抚养成人。杨远绅老人被迫成长为一个干活持家的女人,家里家外独当一面。回忆过去,老人一度哽咽,她说:“一是因为家里太穷;二是那时有土匪,谁家有大闺女都不敢放在家里,必须趁早找个婆家。”如今她年逾百岁,但面色红润,脑子清晰,腰不弯,背不驼,腿脚灵便。现在,老人还能在自家门前摆摊做生意。她有哪些独特的养生经呢?
人闲即老,摆小摊也是给自己找乐子
由于芋头村侗寨保存完好,发展了旅游业,村里热闹起来了,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的游客来此参观,游客络绎不绝。侗家山上盛产茶叶、蕨菜、竹笋等作物。
杨远绅老人便在自家门前摆了一个小摊,将自己加工的茶叶、蕨菜、竹笋卖给外地游客。只要天气好,她都会准时“出摊”。需要新鲜的茶叶、蕨菜、竹笋等原料,老人就背着竹篓步行一两公里到自家屋后的山上去采摘。儿子、儿媳很孝顺,觉得母亲年纪大了,想让她安享晚年,别摆摊做小生意了。但杨远绅老人不答应,她说自己做小生意不是图挣钱,就是喜欢将侗家山寨的土特产卖到外地去,让外地人知道通道有一个侗家山寨,看着那么多人吃上自己亲手做的茶叶、蕨菜,打心眼里就觉得乐呵。
老人认为:自己天天做小生意,身体才不会得病,才不会得老年痴呆。老人说:“人闲即老”,不管岁数多大,只要还能下地行走,就要多运动。老人居住的房屋到摆小摊的地方有18级台阶。她每次要爬十多级台阶才到达小摊旁,且不要人搀扶,进进出出,一天要上下120多级台阶。
每天坐在小摊前做小生意,和前来买东西的游客讨价还价,成了杨远绅老人的精神寄托,也成了她健康长寿的动力。别看已经是103岁高龄了,可杨远绅老人身体健康,耳朵好,记忆力也好,血压、血糖都正常,耳不聋,眼不花,制作茶叶、蕨菜连眼镜都不用戴。老人每天坐在自家门前做小生意,成了芋头侗寨的一道风景线。
气大伤身,心态平和是她长寿的根本原因
“气大伤人”是杨远绅老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生活中,老人从不斤斤计较,整天笑容满面,心胸豁达。遇到一些让人生气的事,她也能够通过换位思考来开导自己、安慰自己。时间一长,老人就养成了“遇事不动怒,能容且容过,过眼即烟云”的待人处事的好心态,不仅赢得了好人缘,也给自己带来了好心情。杨远绅老人的二儿子说,除了乐观、勤俭、多运动外,母亲长寿的根本原因在于心态平和。他说,从小母亲就教育我们,一定要走正道,不管和谁打交道,必须吃点亏,不占人家便宜。生活中,老人也是这么做的,对人对事特别宽厚。他还回忆说,家里揭不开锅的时候,母亲不得不跟亲戚或邻居借钱、借粮食,等还的时候,都会带着礼物登门道谢或多还一些。老人从不对子女乱发脾气,对后辈更是疼爱不已,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。邻居们都夸她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太太。
生活规律,一生最爱吃的是红薯和南瓜
杨远绅老人的生活习惯也很好,起居非常有规律,每天早上6点左右起床,晚上8点准时睡觉。每天早晨起床后,她便到寨子里走一圈,呼吸新鲜空气。回家后便着手准出摊的事。老人一日三餐都很准时,且从不挑食。也许是早年生活艰苦的原因,她一生最爱吃的都是红薯和南瓜。吃饭就是一碗,很少吃零食,平日非常节俭。老人吃饭时喜欢放点醋,一年四季不离水果,也喜欢吃肉,但从不多吃,每次只吃两三片。老人膳食结构很合理,早餐一般不重样。
另外,老人还有一个特殊的生活习惯,就是每餐后都要睡20分钟,即使是吃过早饭后,她也要小憩一会儿。杨远绅老人的二儿子介绍说,“母亲还很少吃药,一般的小毛病通常都用食疗解决。如果是感冒,她就会喝一碗酸萝卜汤,里面加些盐、生姜、山楂,然后睡上一觉,第二天基本就好了。”
这里是和谐社会的原始版本,更是百里侗文化长廊里一颗璀璨的明珠,它体现了侗族人自古追求的“道法自然,天人合一”的处世养生哲学。杨远绅老人的养生习惯和长寿之道,代表了芋头村侗族人的养生智慧。时珍药仙堂佰岁之光彭在英主任对此分析道:“从思想、情绪、饮食、运动、习惯和保养六个方面,总结芋头村侗族人的日常的生活方式和养生秘诀,它非常符合【六好养生健康管理法则】,这就是侗族人的养生秘诀!”
管理员
该内容暂无评论